逆思維
由於程式設計背後的本身是思想,所以不斷學習如何思考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最近看了亞當·格蘭特所撰寫的《逆思維》這本書 ,覺得可以分享一下裡面的內容,而且這一類的思想方式似乎也是台灣填鴨式教育中比較容易缺乏的思考方式。
何謂逆思維?
亞當·格蘭特的逆思維在強調去質疑自己原本認知的事實,例如試著從有可能這個原本自己堅信不疑的事實其是是個錯誤的假設來出發。我理解的逆思維強調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重新思考,另一部分是從原本認知的反面角度去切入。
舉個例子來描述逆思維: 從小到大父母都跟我說讀好書才能有好的工作,對於這樣的想法我深信不疑,因為學校老師的確比較願意給班上成績好的學生去參與比賽的機會,自己深怕成績不好,沒有學校要,長大就是沒有公司要。如果重新思考 “讀好書才能有好工作” 的這個想法,並且把它反轉,從反面切入會變成 “讀好書並不代表會有好的工作”,從這個思維去考證,說不定我就能更早發現這個深信不疑的事實是個問題。另外,如果要更仔細深入探討,就需要連何謂 ”好工作的定義” 下去做討論和思考。
其實亞當·格蘭特提出「逆思維」中反思的概念並非新興的想法,早在 19 世紀的英國就曾提出「批判性思維」,並且在 20 世紀末逐漸成為英國、美國教育改革的焦點,在 21 世紀的現代,「批判性思維」已經是歐美教育的一部分。所謂的「批判性思維」強調對訊息的質疑並透過理性、嚴謹的分析後做出推斷,並且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逆思維 (Think again) 和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兩者的共通點是都強調用開放的心胸來接受不同的觀點,以及省思自己的思想,兩者較不同的地方是: 逆思維更強調突破原本認知的事實、打破自己原本的成見。
通常思辨能力的學習都是從對外接受資訊本身開始,先對於接收進來的知識作過濾和懷疑,等到培養辨別是非的能力,就會逐漸往對自身思想的質疑和省思深入。省思是關鍵,也是思想成長的轉折點。不論是以往的言論、學習方式、生活模式和思考方法,當你願意回頭檢視、反省,就有改變和成長的空間,而願意進一步修正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
如何展開逆思維?
“如何展開逆思維?” 我個人認為是整體最難的一環節。因為若沒有促使你反思的契機,你並不會意識到,也不會發覺自己的某個想法其實很奇怪或很矛盾。這種困難就好比大家都說有精神疾病看醫生吃藥有幫助,但問題是要怎麼先發現自己有病。「逆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引用大量的故事和例子來說明逆思維,透過這些例子來凸顯逆思維的價值和其重要性,文中也有講解哪些特點是逆思維本身,但是卻沒說明觸發反思的機制。需要先有刺激,我們才能執行逆思維本身。
要開展逆思維的方式我覺得能先嘗試以下兩種方式:
接受不同想法
人都喜歡聽悅耳的言詞,比起反對自己意見的聲音,更喜歡聽附和與贊同的話語。當只接收單方面的建議或片面之詞時,其實很難看清事情的全貌,也無法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的盲點。因為有些批評並非只是為了反對,而且這些批評反而有可能成為進步的動力或靈感的泉源。一開始通常都會很排斥接收外界不同的聲音或是反對的聲浪,但是當你開始嘗試接受這些意見並且成為習慣後,會發現視野拓寬了許多。
從提問開始
先對自己已經認定的事實提出疑問,從事實的另外一面進行反問,又或是從其他觀點和角度來切入。我們先排除提問一定能找到答案這件事,並專注於發問本身,而自問自答就是一個很好開始練習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提問通常會從兩個面向而來,第一個是透過自身的反省,省思自己的言行和想法,另一個則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如演講、對話、教育等方式得到反饋或是批評而有了自我疑問。
如果能踏出重新思考的第一步已經很不容易,逆思維的路上還存在著像是種族歧視、宗教對立、情緒控制等絆腳石。情緒和偏見會影響自我省思,當一個人情緒上來時,耳朵容易封閉,大腦容易當機,這時的自己其實並不適合進行反思,反而是需要先平復情緒。個人偏見就像一副有色鏡片,當你對他人有偏見時,對方說出的意見先不論是否有參考價值,就已經先被打了對折。如何克服自己的認知偏見和情緒操控,在展開逆思維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逆思維的應用
隨著時代的演變,原本時代的認知,因為沒有逆思維的觸及,逐漸演變成現在我們所說的刻板印象。以前年代的道理和規則可能有些適用於當時卻不適用於現在。其實這些時代所累積的價值觀,又或是政府提出的政策、法律和改革,都能應用逆思維來重新思考先前所做的決策與結論。可能很多人覺得先前的決定已經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評估過,並且也有解決當下的問題,然而,誰能保證未來的情況也適用? 是不是人們下一次的重新思考是被迫而非自動自發,因為要等到爆發性問題出現才願意重新考慮評估。
逆思維很適合用來談判,因為談判本身就是希望對方能聽取自己的觀點並接受提案。如何反轉他人的思維和認知就需要促使對方展開逆思維。亞當·格蘭特認為先找到彼此意見的共通特點,並模糊原本雙方想法上對立的界線,例如強調彼此有共同想解決的問題和目標,並提出自己想法上的優點和缺點,而不一昧地強調本身論點的優勢,因為這可能會加強對立感以及對方的抵抗和反感。透過共同點和模糊手法反而有可能讓對方也開始思考自己論點的缺失。在時間和情境的轉變中,世界並非總是存在著明確的黑白,也或許沒有永遠的對和錯。
不論是政治、新聞、教育、學習等方方面面都很適合去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