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你的天職一書讀後感觸

最近讀完一本書非常有感觸,書中內容無關乎程式語言,而是與人生哲學有關。從書名 “發現你的天職” 可以看出主題內容就是幫助你找到你喜歡且適合的工作,說來簡單但是其實很難察覺。相信我,我看了很多這類型的書卻沒有任何一本書真的有描述具體的作法,大部分的書都是告訴你,你要去探索、摸索,但並沒有告訴你很實際的探索方式。


文章目的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並非只是推薦一本書這麼簡單,而是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職,快樂且充實的享受每一天。工作佔據人們一生中將近一半的時間,但你是否曾想過 “我為什麼要工作” 這件事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為了賺錢或是為了在這個世界中生存,我想告訴你,有可能工作並非只為了賺錢、也並非只為了利益,有沒有可能是出於興趣才想做這件事,所以人才工作呢?


基本介紹

作者

“發現你的天職” 這本書是由日本人八木仁平所寫,作者本身發現自己喜歡思考和探索,也正因為如此,他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並且創立了 “引導人們找出自己天職” 的公司,公司的業務內容相當特別,為了指引迷茫的客戶找到自己的天職,他將他思索出的方式用流程圖來表達,並將這些自我探索的方法寫成了一本書。由於作者書寫的內容是自己的專業工作,也是心之所向的職業,所以能從書中獲得很多力量,以及更深入地探索和了解自己。

內容

八木仁平認為天職其實就是喜歡的事與擅長的事再加上重視的事,這三者的交集就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特質。這三個項目缺一不可,他認為重視的事相當於就是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就算你找到喜歡和擅長的事,也正從事這類型的工作,但公司文化和內部環境及公司目標與自己的價值觀不符合,你仍舊會選擇離開。相比無頭蒼蠅般式的探索興趣,先了解自己反而更為重要。所以文章中介紹了幾個自我理解的方式,除了一般書籍中常見的自我提問、詢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另一個有趣的切入角度就是從討厭的事情中得知自己的價值觀,例如對說話沒禮貌的人會感到心煩、生氣的人表示其實他非常重視禮貌這件事,所以如果他從事的工作會接觸到許多沒禮貌的客戶,那這份工作應該也維持不久。


重視的事

“重視的事” 指的是個人的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視的事情。作者認為當你非常了解自己的價值觀時,相當於你也找到你人生的方向。因為很重視、覺得非常重要,所以會持續地往這個認定的方向邁進。八木仁平有個有趣的觀點,他不把 “目標” 當作是個終點,反而認為它是到達價值觀終點前的中繼檢驗站,確認目標有達成再往下個目標邁進直到最後抵達自己的價值觀核心。所以八木仁平也把 “重視的事” 比喻為人生的羅盤,只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並緊握自己的羅盤,相信儘管波濤洶湧,你仍然不會迷失方向。除此之外,作者也相信根據價值觀所尋找的工作,工作的動機將永不衰退。


擅長的事

這邊擅長的事並非指目前你有的技術或技能,所謂 “擅長的事” 在此意指你潛意識會做的事,換句話說也就是你自然而然就會做的事,但你可能從未察覺到,或是並不知道原來這也可以當作是你擅長的事。舉例來說,在朋友聚會中,你不怎麼說話,但你會習慣性地全神貫注傾聽,並且很快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這表示你很擅長傾聽別人說話這件事,這也就是這邊 “擅長的事” 想表達的意義。


喜歡的事

“喜歡” 這個詞彙雖然簡單明瞭,但實際上滿多人都不大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是什麼,或許比起說明喜歡的事情,他們更容易清楚地說出自己討厭的事物,又或者一大部分的人還在探索的旅途上。作者描述喜歡的依據可以藉由是否對這項事物感興趣,或是它是否能引起你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吸引你不斷地往下深入挖掘。另外,書中提到兩個主要的具體探索方式,一種是透過文末的 30 個範例問題和 100 個詞彙清單,先寫出答案和圈出你有感興趣的詞彙,這個方式的好處是比起憑空的想像,你能有選項來做思考與勾選; 另一種方式則是練習用五個問題來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

Q1 - 現在有想花錢也想學的事情?
Q2 - 書架上放的書籍種類?
Q3 - 有什麼領域或事物讓你覺得 “遇到真好” 或 “得救了”?
Q4 - 是否有讓你想感謝的工作?
Q5 - 對社會上什麼事情感到憤怒?


容易誤會的盲點


將喜歡的事物當成工作的領域

有些人可能會誤以為把喜歡的事物當成工作的領域,就能快樂的工作,但其實反而是找到不適合自己的職業。舉例來說,Ken 因為喜歡欣賞藝術作品,所以從事藝術領域的工作,擔任美術作品解說員,但卻在解說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並不快樂,雖然能在美術館中觀賞到許多收藏珍品,但是對於解說這件事卻覺得消耗了自己巨大的能量。原本認定因為足夠喜歡一項事物所以能連同其周遭的事物也能夠一併喜歡或者是忍受,然而卻沒想到其實工作內容也需要包含在喜歡的事物中。


以為是要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情

另一個容易產生誤解的觀念則是認為所謂的天職是能讓自己持續做一輩子的事情,但天職並不是這樣的意義,因為每一種職業其實都有被取代的機率存在,就好比如今的翻譯、客服等工作,由於 AI 的出現,職缺大幅下降,又或是早期因為工業化、自動化導致手動、人工的職缺逐漸消失。天職是否能與時俱進,是個未知數,另外,人的想法和個性也會隨時間和閱歷而有所變化,所以也有可能在不同年齡或心境狀態,屬於自己的天職也會有所改變。



個人觀感

其實自我探索、自我成長這類型的書挺多的,有些書會叫你應該怎麼做,有些書會引導你思考,比起被告訴或灌輸該如何做,我認為更好的做法是觸發人的思考能力,自己思考後找到適合、屬於自己的做法。畢竟因材施教,不同人不一定適合同樣的教學方式。八木仁平的這本書透過問題的方式,讓自己去跟自己對話、也去和別人對話,進而去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重視什麼、擅長什麼和喜歡什麼事情。你不一定要問與作者相同的問題,當你開始自我探索的同時,其實腦中應該就會陸續浮現出諸多疑問。

“發現自己的天職” 這個領域其實仔細搜尋,會發現有很多資源,不論是 MBTI、心理測驗、職場興趣測試、診斷強項網站等測驗資源其實都聚焦在 “了解自己” 這個主軸上,介紹這本書的用意並非告訴你只能用裡面的方式來探索自我,而是希望提供人們多一些資源來更了解自己,並且從一個較具體、有系統的架構角度切入,會是不同的思考角度。像是職涯顧問 Grace Li 也有開授職涯探索的課程,他提及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是取天賦和技能的交集,這個思維與八木仁平的自我理解術有所不同,匯集這些不同的思考角度,其實你也能建立屬於自己的 “自我探索” 學派。


Author

Vian

Posted on

2025-01-31

Updated on

2025-03-28

Licensed under

Comments